重温历史经验,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解决潼关(曾庆华)
重温历史经验,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解决潼关
以上库区继续淤积和洪涝灾害问题
摘要:本文回顾了三门峡水库兴建和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回顾了周总理的关怀和决策,研究和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给潼关以上库区带来的严重影响。文中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虽经两次改建,潼关以上黄渭洛河汇流区的淤积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潼关河床高程1996年达328.6m,比建库前抬高5.2m,潼关河床的过水断面现在只有建库前的1/3左右。由于潼关的“卡口”和侵蚀基面的抬升,使渭河、北洛河、小北干流发生严重淤积,并且淤积还在向上游延伸。渭河下游建库以来至1995年共淤积泥沙12.7亿m3。渭河下游已由地下河变成了地上悬河。本文建议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增大泄洪能力,降低潼关高程,解决潼关以上库区继续淤积和洪涝灾害问题,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关键词:三门峡水库; 泥沙淤积; 改建工程
作者简介:曾庆华(1934-),男,中国水科院教授级高工。
1 历史的回顾,总结经验教训
1954年黄规会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第一期工程。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350m,总库容360亿m3,设计允许泄量8000m3/s,并与洛河、沁河支流水库配合运用,使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全部解决;使三门峡水库拦蓄上游的全部泥沙来量,下泄清水,可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充分调节黄河水量,可满足初步2220万亩,远景7500万亩灌溉用水要求,发电装机90万Kw,年发电量46亿Kw.h;下游河道的航运条件可得到改善等效益巨大。但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当库水位350m时,要淹没农田207万亩,移民60万人,赔偿费用6.58亿元,占总投资的52%。后改为分期移民办法,拟定1962年前运用水位按336m考虑,迁移人口为27.2万人,淹没耕地94万亩;二是水库淤积,计划预留拦沙库容147亿m3,不计水土保持减沙效益,估计水库寿命为30年。当时考虑为减少进入三门峡水库的泥沙,除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外,近期还需在泾河、葫芦河、北洛河、无定河、延河修建5座大型拦泥水库,到1967年流入三门峡水库的泥沙估计将减少约50%,则三门峡水库的寿命可维持50~70年。报告还指出:三门峡水库内泥沙淤积和水库寿命的估计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批准国务院提出的黄河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要求国务院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建筑工程机构,保证工程及时施工。
1955年8月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任务书》。8月19日,国家计委在审查任务书时提出了三点意见:①考虑到三门峡水库的淤积速度和中上游水土保持的效果尚未完全判明,为延长水库寿命,要求提出正常高水位在350~370m间,每隔5m为一个方案,以供选择;②由于三门峡以下洛河、沁河支流水库的防洪效果尚未判明,*.Vは掠畏篮榘*全,在初步设计中考虑将三门峡的允许泄量由8000m3/s降至6000m3/s;③应考虑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的可能性。
1956年4月苏联方面据此提出《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推荐正常高水位为360m;如考虑水库寿命100年,水位应提高到370m,三门峡以上发生千年一遇洪水时设计最大泄量为6000m3/s。
1956年7月4日,国家建委审查初步设计要点,决定正常高水位为360m,1967年前用水位350m,并要求1961年枢纽拦洪,第一台机组发电,1962年全部峻工。按此意见,苏方于1956年底完成初步设计。
从上述回顾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思想,为了解决下游的防洪、灌溉、航运问题,为了得到发电效益,希望水库容量要大,水位要高,水库泄量要小,水库将上游来的泥沙全部拦起来,水库放下去的是清水,清水可以冲深下游河道,改善航运,可以根治黄河的水害。
黄河规划三门峡设计出发点是建一个大库,宁愿牺牲上游保证下游,维持30~50年。但对其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后果认识不足。
2 实事求是,提倡技术上的民主,技术人员的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精神,有利于国、有利于民
1956年5月,清华大学黄万里教授向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关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案的意见》,主张三门峡水库水位应比360~370m为低,建议“把六条施工导流洞留下,切勿堵死,以备他年泄水排沙起减缓淤积的作用”。
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温善章同志先后向水利部和国务院呈述《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提出为减少淹没粮田、迁移人口,主张用低水位排沙的思想进行设计,水库正常高水位只需335m,取得90亿m3的有效库容,提出水库按滞洪排沙方式运用,死水位300~305m,汛期不蓄水,排泄泥沙,汛末和冬季蓄水,以备春季灌溉和航运之用,迁移人口在15万人以下。
1957年6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会前叶永毅提出三门峡水库初期采取汛期拦洪排沙,汛后蓄水的运用方式,以及分期筑坝,降低泄水孔至280m意见。
会上绝大多数同志主张高坝大库拦沙,充分综合利用,水库正常高水位为360m,用分期抬高水位的办法以减少移民强度。会上只有极少数同志主张三门峡水库应以滞洪排沙为主,汛后蓄水发挥综合效益,大坝底孔应尽量放低加大,排沙出库,少淹地,少移民。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但少数人的意见往往得不到采纳。
1957年11月3日水利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的报告》,建议:大坝水位按360m设计,350m施工;为减少移民困难,逐步抬高运用水位,1967年前不超过340.5~343.0m,死水位325~330m,泄水孔底槛高程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降低,适当增加泄洪量和排沙量(注:360m相当于道口附近高程,350m相当于临潼河床高程,330m相当于华县河床高程)。
195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建委《关于审查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意见的报告》,并对技术设计的编制提出:大坝按正常高水位360m设计;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泄量和排沙量,泄水孔底槛高程应尽量降低。
1958年4月周总理在三门峡工地召开现场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同年6月,周总理邀请有关各省负责人,就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进一步交换意见。水电部党组根据这一时期研究的意见,向党中央写了《关于黄河规划和三门峡工程问题的报告》,确定大坝按正常高水位360m设计,350m施工,1967年前最高运用水位不超过340m,死水位降至325m(原设计335m),泄水孔
底槛高程降至300m(原设计320m),坝顶高程353m(注:340m相当于渭南以上渭淤19的河床高程)。三门峡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同年11月实现了截流。1959年7月,大坝浇筑到310m高程,起到部分截流拦洪作用,1960年9月下闸,开始蓄水运用。1960年11月至1961年6月12个导流底孔全部用混凝土堵塞(黄万里教授的意见未能采纳)。1961年4月,枢纽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Kw机组投入试运行。
三门峡工程于1960年9月关闸至1962年3月为蓄水拦沙运用期。这期间,坝前最高水位曾达332.58m(1961年2月9日),蓄水量72.3亿m3,回水超过潼关,到华县的赤水镇,库区淤积严重,一年半内淤积泥沙15.3亿t,占入库沙量的92.9%,潼关河床淤高,流量1000m3/s水位,1962年3月比1960年3月抬高3.43m。1961年10月下旬,当库水位332.5m时,黄河流量为2000m3/s,造成回水顶托,渭河口形成“拦门沙”,华县水位达337.84m,渭河下游两岸及黄河朝邑滩区5000人受洪水包围,淹没耕地25万亩。也就是说,水库尚未达到340m,更未达到确定的大坝正常高水位360m,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实践说明高水位蓄水将全部泥沙拦在库内是不行的。
1962年3月,水电部在郑州召开会议决定,并经国务院3月20日批准,三门峡水库改为“滞洪排沙”运用,汛期尽量泄空水库,汛期拦洪水位控制在335m,闸门敞泄排沙,暂不考虑发电和灌溉,只保留防御特大洪水任务。水库改变运用后,库区淤积有所减缓,渭河口“拦门沙”逐渐冲出一道深槽,但由于三门峡水库导流底孔被堵,低水位泄流能力不足,潼关河底高程并未降低,库区淤积“翘尾巴”现象仍在继续发展。
3 周总理的关怀和决策
三门峡水库问题出现之后,意见各不相同。周总理认为:黄河问题很复杂,我们没有经验,还要再看一看。1962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陕西代表组提出第148号提案:拟请国务院从速制定黄河三门峡水库近期运用原则及管理运用具体方案,以减少淹没、淤积、浸没损失,建议当前水库的运用应以滞洪排沙为主;控制1962年拦洪水位在库区不超过335m移民线,确保335m线以上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命安全,同时减轻移民和库区防护任务。汛前的库水位降低至315m以下(坝前水位),泄洪闸门全部开启并研究增设泄洪排沙设施。人代会后,周总理召集了有关人员座谈这个问题。此后,又多次召开了有关大型会议,讨论三门峡工程改建问题。
1962年8月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座谈会,参加者80余人。关于增建泄流排沙设施,大多数同志认为是十分必要的,但对采用什么方案和泄流规模大小仍有分歧。北京勘测设计院提出的改建方案是,打开280m高程3个导流底孔;在左岸开挖2条隧洞,进口底槛高程290m,以及利用电厂4条钢管泄流,进口高程为300m。对此方案进行讨论,有的要求一般洪水在坝前水位320m时下泄6000m3/s,回水不超过潼关;水位340m时下泄10000m3/s。有的认为,坝前水位320m时,水库淤积三角洲将向上延伸超过潼关,建议坝前水位应降至315~310m之间,下泄6000m3/s。水位320m时下泄7000m3/s。还有的认为,泄量愈大愈好,要求50年、100年一遇洪水,回水都不超过潼关。这次会议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1963年7月16日~31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第二次技术讨论会。参加者120人,对于是否需要增建泄流排沙设施,是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不同意增建或主张最好不增建;另一种是主张立即增建泄流排沙设施。对于泄洪规模和泄流措施仍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1964年6月,水电部在三门峡现场讨论了工程改建方案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我汇报了人造洪峰期间渭河下游的淤积情况,三门峡水库淤积延伸的部位。1964年12月5日至1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治黄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和长期从事黄河研究的同志100余人,周总理亲自听取代表的发言,甚至非常耐心的听取了汪胡桢、杜省吾两位专家的不同意见。周总理指示会议秘书组将毛主席的四篇哲学著作发给每位代表,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并于12月18日作了总结讲话,他讲:“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召开的三门峡枢纽改建问题,要下决心,要开始动工,不然泥沙问题更不好解决。当然,有了改建工程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改建也是临时性的,改建后,情况总会好一些。当前关键问题在泥沙,五年三门峡水库就淤成这个样子,如不改建,再过五年水库淤满后遇上洪水,无疑将会对关中平原有很大影响。关中平原不仅是农业基地,而且是工业基地,不能只顾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说为了救下游,宁可淹关中。要有全局观点”。
周总理还说:“反对改建的同志为什么只看到下游河道发生冲刷的好现象,而不看到中游发生的坏现象呢。……三门峡的改建不能再等,必须下决定。今天批准的只是三门峡工程改建方案,确定在大坝左岸增建两条隧洞,改建四根发电引水钢管,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先解除库区淤积的燃眉之急”。
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两个确保,即确保下游确保西安。
4 两次改建的泄流排沙能力还不够,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第一次改建1964年开工,1969年全部完成。两洞四管投入运行后枢纽的泄洪能力当坝前水位315m时下泄流量由原来的3084m3/s增至6102m3/s。潼关以下库区开始从淤积转为冲刷,330m高程以下的库容,1968年10月比1964恢复了3.03亿m3,水库排沙比增至80%。但潼关以上库区及渭河下游仍继续淤积,泄流排沙能力仍感不足,需进一步改建。
第二次改建工程于1969年12月开工,其改建的方案是:打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改建电站坝1~5号机坑,将进水口底板高程由300m降至287m,安装五台机组,总装机25万Kw,通过两次改建,当库水位315m时总泄量达9060m3/s。
图1 三门峡库区淤积过程及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图 |
|
应该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虽经两次改建,潼关以上黄渭洛汇流区的淤积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见图1)。从1960年至1995年,三门峡库区冲淤累计净总淤积量为55.65亿t,其中潼关以上为45.45亿t,占总淤积量的81.65%,潼关以下淤积量为10.21亿t,占总淤积量的18.36%说明潼关以下虽有冲刷而潼关以上淤积一直在发展,各河的淤积还在向上游延伸。三门峡水库坝前水位虽下降14~15m,但潼关至![]() ![]() ![]() | 图3 潼关断面变化图 |
5~6km,使吊桥同流量水位上升了1m左右。 |
建库前渭河下游是地下河,河道基本冲淤平衡,下游河道可以通航。潼关高程基本稳定。现在渭河下游已经形成了地上悬河(见图4)。建库前渭河平滩流量5500m3/s左右,现在1200m3/s~1500m3/s即可漫滩。渭河形成地上悬河以后,使南山支流的出口淤塞而不畅通,只要渭河涨水就向支流倒灌,使支流河口发生严重淤积,支流一旦发生洪水就排洪不畅,造成支流堤防决口,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92年8月,华县洪峰流量只有3950m3/s,洪水位高达340.95m,较建库前抬升4.2m。据统计,这次洪水库区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共淹没耕地69万亩,倒塌房屋8000多间,受灾人口28.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左右。 1995年华县洪峰流量仅1450m3/s,其水位高达340.88m,相当于建库前5000m3/s的水位。使渭南及其以下河道洪水全面漫滩,南山支流严重倒灌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0万亩。 十万返库移民,现定居在黄渭洛河河边的土地上近十年来受洪劳灾害之苦,苦不堪言。正如周总理所担心的“中游发生的坏现象”三门峡工程失误造成的后遗症问题相当严重,应当设法解决。 | |